从《时代面孔》看新闻人如何与时代精神共鸣——张严平携新书走进北京交通大学
近日,《时代面孔: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》作者、新华社高级记者、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张严平走进北京交通大学,为该校语言与传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“从《时代面孔》看新闻人如何与时代精神共鸣”的讲座。讲座开始前,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陈子季与张严平一行亲切座谈交流,
近日,《时代面孔: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》作者、新华社高级记者、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张严平走进北京交通大学,为该校语言与传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“从《时代面孔》看新闻人如何与时代精神共鸣”的讲座。讲座开始前,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陈子季与张严平一行亲切座谈交流,
身处重大的全球形势变化与传播技术变革的时代,当代中国的新闻文化建设必须具有科学的方法论,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新的建设路径。“第二个结合”为当代中国新闻文化建设提供了崭新视角和理念,其方法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性需要深入阐释与实践。
9月13日,著名主持人、兰州籍资深新闻人水均益携团队走进兰州新区,实地探访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展览馆、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、中川·青云驿等特色地标,详细了解新区在城市建设、产业发展、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果,向全国受众展现兰州新区快速崛起的高质量发展“新”样本
技术的变化,在给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,也带来了更多全新的问题与挑战。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与挑战,创新建构新闻传播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,是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时代责任,这是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的大时代。
9月11日,网友“翠翠”在公号后台留言说:“刚刚一口气看完《跟名记者学写作》,一些思考和追问还在心里激荡。这些感慨,在现实中,似乎也无处倾诉,无人倾诉。新闻人,是有精神传承的,新闻人也是有理想追求的。试问,谁不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而选择了这个职业呢!”
技术的变化,在给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,也带来了更多全新的问题与挑战。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与挑战,创新建构新闻传播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,是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时代责任,这是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的大时代。
那年秋天,接到去河南电视台当观众的通知时,我心里正惦记着下午约好的采访,只觉这安排有些添乱,难免带了几分不情愿。主任却劝我:“去吧,采访不急,改日再约。这可是咱新闻界的盛会,值得好好学学。”
刘颜,现任重庆广电集团(总台)第1眼TV编委、华龙网内容负责人。从事新闻工作16年,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9次、重庆新闻奖50余次,获评重庆第十届十佳新闻工作者。
回望支教岁月,灯下批改周记,总能在稚嫩笔触里打捞出辰星:无人机是“翻越大山的眼睛”,托起时“梦想在掌心起飞”;秋日山林如“火红披肩缀着墨绿,翠色穿林过溪流入云际”。孩子笔下,时时响起童真与灵性的裂帛之声。
滨州传媒书画院公众号今日正式上线。作为本土首个融合传媒与书画艺术的数字化平台,我们将以笔墨为媒,构建集文化传播、艺术推广、产业赋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。
9月8日是“国际新闻工作者日”。为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、了解真相、表达自我,黄安镇西北小学成功举办了“我是小小新闻人”主题体验活动。中、高年级同学通过一系列趣味盎然的环节,亲身感受了新闻工作的魅力与责任。
今天早上,我有幸从头到尾看了一段广东电视台离职的新闻人“丞又一”的视频(现已看不到了),他讲的是电视工作者的现实囧境:理想渐远、收入减少,内心蒙羞。他在电视从业十多年,现在从广东台制片人位置上,走进珠宝行业。别人嘲笑他是玉石小白,他说有过去跟节目选题、制作较劲
回望支教岁月,灯下批改周记,总能在稚嫩笔触里打捞出辰星:无人机是“翻越大山的眼睛”,托起时“梦想在掌心起飞”;秋日山林如“火红披肩缀着墨绿,翠色穿林过溪流入云际”。孩子笔下,时时响起童真与灵性的裂帛之声。
于声音与文字中见证精神的扎根与返乡——9月7日,由陕西人民出版社、陕西省散文学会文学朗读委员会、龙窝书院主办的以“曲江听秋声,纸上溯乡愁”为主题的散文集《北堓子》作品赏读会,在西安曲江书城文化空间举行,宣告作家王昆的这部新作正式首发。陕西省文学、朗诵、戏曲界的
9月8日是国际新闻工作者日,今天让我们致敬这群“时代记录者”。你们追着晨光出门,伴着星光写稿,用文字剖开迷雾,用镜头定格真相。每份报道都是对责任的诠释,感谢你们为时代存档,向所有坚守的新闻人致敬!
三天前,学校的新生开学典礼在光华楼前的“光草”上举行,“露天烧烤”让你们领教了魔都酷暑的余威,但也喻示复旦欢迎各位的热情。今天新闻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,我们转场到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,可以把温度调到我们体感最舒服的刻度。今年,我们迎来了377名新生,其中,本科生1